炙燄夏陽,
高溫讓人就算坐著不動也會悶得發狂,
全身的毛孔似乎都在傾瀉著熱液,
無孔不入的熱氣簡直就是一場溫度與汗液的搏鬥。
原本想感受到對方體溫與香味,更靠近地…
但現在只剩汗水與體臭交融,太痛苦。
為什麼會流汗?
體臭從何而來?
要怎麼保持乾爽與清新的氣味?
止汗除臭劑是不是有安全性風險?
現在就釐清疑問,
今年夏天揮別汗濕臭困擾,啟動無壓生活~
✤ 生理性流汗隨時都在發生
濕黏汗水固然十分惱人,但卻是人體調節體溫及代謝廢物的必要機制。汗腺就像空調機,在體溫上升時分泌汗液,藉由水分蒸散帶走熱能,維持體溫的衡定。也許感受不到,但人無時無刻都在分泌汗水,即使躺著不動,從汗腺排出的水份一天最少也有500c.c,若逢盛夏,排汗更可能達4-5公升。近來溫室效應,地球暖化,排出汗量有增無減,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「有時(sometimes)」或「經常(often)」有出汗困擾。
✤ 汗水與體味
人體有200-400萬個汗腺,女性汗腺量數量多於男性,但男性汗腺活性卻高於女性,因此在同等運動量下,男性出汗量會比女性更多。
人體汗腺分成兩大類-
【小汗腺】-遍佈全身,除了嘴唇、耳道、陰莖龜頭、小陰唇之外。小汗腺是汗水主要來源; 分泌物稀薄、透明、無味、Ph4-6.8弱酸性。汗液中大於99%是水分,剩下1%才為鹽類、礦物質、乳酸鈉、尿素及氨等,幾乎不含蛋白質與脂質。小汗腺分泌物基本上不會造成體味。
【大汗腺】-又名「頂漿腺」,分泌物黏稠、混濁,Ph6-7.5,含有水份、固醇類、蛋白質與脂質。新鮮排出時並無臭味,經細菌分解成不飽和脂肪酸、揮發性硫化物及短鏈脂肪酸時才產生異味,討喜味道可稱「費洛蒙」,但如果味道難聞就被喚做「狐臭」。 大汗腺局部分佈於腋窩、乳暈、會陰、肛門、眼瞼、耳朵,因此人體常出現臭味區也常集中在此處。有一說耳垢偏濕者體味較重,就是基於大汗腺存在耳內,大汗腺發達相對分泌物多,耳垢自然偏潮濕。
臭臭小知識 ‧狐臭會遺傳。男女都可能發生。根據調查,雙親皆狐臭,下一代80%會有狐臭。若僅一方狐臭,遺傳機率則為50%。 ‧年齡與體味有關。高齡者身上獨有的加齡味分子為「2-壬烯醛」(2-Nonenal),從40歲之後分泌量隨著年齡而增加,男性分泌量大於女性。外表也許可保持年輕,但小心氣味出賣了真實年齡。 |
✤ 出汗的原因
高溫為主要誘發出汗因子,精神性冷汗與麻辣味覺性出汗也是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況。
1. 熱/溫度: 天氣炎熱、穿衣過厚、體溫過高
2. 運動: 激烈活動、勞動奔走
3. 情緒: 壓力、焦慮、緊張、害怕..情緒激動
4. 荷爾蒙變化: 如青春期、更年期
5. 疾病: 低血糖、甲狀腺亢進
6. 食物: 吃重口味的刺激性食物(辣椒、蒜、洋蔥、咖啡、酒)、熱湯
7. 感染: 細菌、病毒感染引起的身體發燒
汗腺分泌由交感神經支配,人類無法以意志操縱是否出汗。所以,汗腺高度活躍的多汗症者就需要靠手術截斷T2神經結、刮除汗腺與注射肉毒桿菌素來抑制汗水出液。若僅是日常生活中想稍微控制汗水,體外止汗劑不失為一種短暫抑制汗水與體臭的好方法。
✤ 台灣人臭了嗎?
台灣人並沒有比較會流汗,但台灣氣候屬於溫度高、濕度高。高濕度不利汗液蒸發,汗水停留皮膚時間相對長,因此常讓人感到汗濕浹背。人體皮膚角質富含蛋白質和胺基酸,經常或反覆浸潤在汗水中,再配合表皮細菌分解,自然就會產生酸臭味。 雖然比起歐美非印裔人種,台灣人先天體味淡,但台灣氣溫與濕度實在是個熱汗地獄,汗水長時蓄積下的噁臭不亞於天生體臭,這點在進入滿員電車內就能深深感受到。台灣人並不臭,只要好好處理流汗氣味,就能營造乾淨迷人的形象。
✤ 止汗劑(Antiperspirant)與制臭劑(Deodorant)
這兩項是容易令人混淆的產品,雖然都有「除臭」功效,但制臭劑無法降低汗水分泌。 市面上有些制臭劑在行銷上愛打迷糊仗,試圖讓人以為它具止汗效果,其實並不然。聰明的消費者一定要學會區分二者差異,才能買到真正需要的產品。
【制臭劑】-含抗菌劑,藉由抑制細菌來降低體臭,無法抑制汗水分泌。現今新型制臭劑已能加速汗水蒸發,消除濕粘不適。若僅有體味困擾但不需要關閉汗水出液者,使用制臭劑已足夠。
【止汗劑】- 同時含有控制汗水與身體氣味的成份,具真實減輕汗水分泌的效能。除了體臭汗水困擾者外,在不想要汗水大量分泌的場合時,無論有無體味,都可以使用止汗劑來減輕出汗量。
簡單辨識止汗產品: 真正有止汗效果的止汗劑在台灣屬於含藥化粧品,瓶身或包裝上一定載有藥証字號: |
✤ 止汗劑的作用機制
止汗劑塗抹於皮膚表面時,止汗成份(鋁鹽)可溶於表皮的水氣或汗水中,鋁鹽路易士酸(Lewis acid)型態會與水形成凝膠層,將水分子固定住,於汗腺頂部產生小的臨時『塞子(Plug)』,關閉汗腺開口,減少汗液分泌到皮表上。 沐浴與洗滌會移除止汗凝膠層,恢復成原來的出汗狀態。因此,若有產品宣稱塗一次抵N天,那肯定是不可能的。
✤最佳使用時機在睡前
雖然重新使用止汗劑有助於減少出汗並保持全日潔淨,但可也不能一直補充,一天使用一次即可。最好的塗抹時間就在睡前。當腋下乾燥時,有8小時的相對無汗的睡眠,這段時間能讓鋁鹽在汗管內確實吸收汗液而膨脹,形成止汗塞子,隔日降低汗水分泌。
白日通常是汗水相對較多的場合,剛塗上止汗劑可能還來不及形成塞子就被沖刷掉了,止汗效率自然大打折扣。所以,有不想流汗的場合時,提前一天,睡前塗抹止汗劑是非常實用的技巧。止汗劑的持效可到數小時至一整天,但還是會因個人流汗情況而異。
止汗劑能『降低』汗水分泌,但絕非『完全抑制』汗水,使用部位有少量出汗是正常的,這世上沒有100%完全不出汗的止汗產品。 止汗劑並非馬上用立刻有效,有時需連續使用一段時間,讓鋁鹽累積到一定程度後,塞子才會塞好塞滿。一般而言,持續使用3~5天後,就能得到不錯的止汗效果。
把握三重點【一日一次,睡前塗抹,連續使用】,止汗高效率!!
✤不可全身性噴塗
止汗機制為關閉汗腺,全身大範圍噴塗將導致汗液排出困難,引起體內散熱不良。有全身性汗水困擾者,可於局部多汗處使用止汗劑,大範圍區域再配合不會關閉汗腺的"排汗劑"讓汗水快速蒸發,這樣繼能減少汗水所帶來困擾又不影響體溫調節。 止汗劑非藉影響腦中下視丘來調控溫度減輕出汗,只要正確使用,並不會造成生理性調溫失衡。
坊間許多制臭劑在行銷上會暗示對汗水分泌抑制有效(事實無法止汗),並攻擊止汗劑所含成份會引起過敏、癌症、神經系疾病,但真是如此嗎? 認識止汗劑作用原理與國際安全評估結論,將有助於我們當個聰明的消費者,不受錯誤資訊誤導矇蔽。
✤止汗劑的安全性
►接觸性皮膚炎? 香料才是最大致敏原
止汗劑與除臭劑長期背負的原罪,若仔細分析止汗除臭劑成分,真正引發皮膚不適的第一名是香料,止汗劑根本連敏感前五名的邊邊都沾不上。
前面提過除臭機制是利用抑制細菌孳生來減少臭味,但抑制細菌是需要時間的,多數產品為了營造立刻消除臭味的效果,都會添加香精或精油來遮蓋體味。腋下是一個皺摺多的濕悶區,非常容易被香精、精油這些過敏原誘發紅腫癢痛。因此,塗抹在封閉性高部位的產品,一定要慎選其香味來源。
歐盟2005年提出了26種高風險的香料過敏原,其中Cinnamaldehyde(肉桂醛)、Lsoeugenol (異丁香酚)、Evermia Prunastri (Oakmoss,橡苔)、Evemia Furfuracea(Oakmoss lichen,橡苔地衣,樹苔) 分據過敏原前四名。這些過敏原不僅存在香精中,精油內更是大量存在著。事實上,精油致敏風險比香精高,香精由人工調配尚可篩選其成分組成,但精油卻是包含了數百種單體,很難去一一定性出這些化學物。本身為敏感肌,還是盡量避開精油產品吧。
►顆粒性角化不全? 與四級銨抗菌劑與鋁鋯複合鹽有關
顆粒性角化不全(granular parakeratosis, GP)這是一種好發腋窩的良性皮膚疾病,外觀呈角化性丘疹,常伴隨著瘙癢,在一些止汗除臭劑皮膚不良反應中被提出過。經科學調查,這與抗菌劑(Benzalkonium Chloride)與止汗成份鋁鋯複合鹽類(Aluminum Zirconium salts)有關。
『Benzalkonium Chloride』為四級銨,除了當抗菌劑外,亦可做陽離子界面活性劑,可能破壞細胞脂質膜使皮膚內酶失去活性,誘導增殖(proliferation),造成皮膚角質細胞發育異常和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。
『Aluminum zirconium tetrachlorohydrex gly』(八氯羥鋁鋯GLY 配位化合物)化學式: Al4Zr(OH)12Cl4Glyx‧nH2O,也稱為AZG,含有單體和聚合物的Zr4+和Al3+配位化合物與氫氧化物,氯化物和甘胺酸(Glycine)的混合物。AZG與汗液混合時,已知會把衣物染成淡黃色,也可能導致受影響區域的衣服變硬。Kleinhans D, Knoth W. Granulomas of axillae. Dermatologica 1976;152:161-7.
擔心皮膚角化疾病,制臭與止汗劑選擇請避開四級銨防腐劑與AZG抑菌劑。
.tg {border-collapse:collapse;border-spacing:0;} .tg td{font-family:Arial, sans-serif;font-size:14px;padding:10px 5px;border-style:solid;border-width:1px;overflow:hidden;word-break:normal;border-color:black;} .tg th{font-family:Arial, sans-serif;font-size:14px;font-weight:normal;padding:10px 5px;border-style:solid;border-width:1px;overflow:hidden;word-break:normal;border-color:black;} .tg .tg-baqh{text-align:center;vertical-align:top}
成份 | 俗名 | 限量 | 風險性 |
---|---|---|---|
Aluminum Chlorohydrate | 氯化羥鋁 | 25% | |
Aluminum Zirconium salts | 鋁鋯複合鹽類 | 20% | 可能引起角化不全 |
Aluminum Chloride | 氯化鋁 | 15% | 刺激性強 |
Aluminum sesquichlorohydrate and derivatives | 倍半氯化羥鋁及其衍生物 | 25% | |
Ammonium Silver Zinc Aluminum Silicate | 矽酸鋁鋅銀銨 | 5-10% | 具神經毒性 |
Ammonium Silver Zinc Aluminum Silicat被權威性確定,對人類神經有毒性 Grandjean, P; Landrigan, PJ. Developmental neurotoxicity of industrial chemicals. Lancet. 2006; 368: 2167-2178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