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防曬能夠兼具保養嗎?原來加了益生菌的防曬就像給肌膚穿上抵禦紫外線的盔甲喔!

「你有吃益生菌嗎?」幾乎讓益生菌成為人們保健養生的好幫手,但原來益生菌不只可以對於人體有許多好處,根據最新的研究指出,益生菌除了做到保濕、增強天然免疫外,益生菌可以阻擋紫外線或逆轉其對肌膚的傷害。

因此若是能將益生菌用在保養上,能夠達到不錯的防曬力、防禦力、抗老力、修護力和保養力,尤其對於亞洲肌最在意的「抗光老化」,能起到令人驚奇的超高防禦哦。

 

美肌保養秘訣─維持肌膚微生態

眾所周知,益生菌對我們人體有許多好處,但其實益生菌也能保護皮膚,以免受到病菌侵害;我們的皮膚表皮微生態就像是肌膚的「第二道屏障」,充滿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好菌和壞菌,當好菌和壞菌平衡,就可以抵禦各類肌膚危機,以免肌膚受到天氣、年紀、壓力等外在因素所誘發的暗瘡、皮膚炎、敏感、泛紅等肌膚問題。

 

 

益生菌加強你的防曬力|預防肌膚紫外線傷害

肌膚的小瑕疵例如曬傷、曬黑、發炎,通常都和紫外線息息相關;根據近年一項研究顯示,若肌膚長期暴露於UVAUVB下,肌膚表皮上的好菌微生態,成為肌膚的防護罩喔。

 

我們都喜歡曬太陽暖烘烘的感覺,但特別討厭曬黑後的肌膚;但若是肌膚上存在好菌,好菌也能製造出吸收紫外線的生物分子,作為肌膚的天然防曬保護劑。

更棒的是,好菌還可以製造出具有抗氧化能力的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,因此還具有抗發炎的特性。

 

 

蓓樂膚科研小教室:

為什麼益生菌也可做為防曬劑?

肌膚的表皮微生物所製造的類菌孢素氨基酸(MAA) 是天然光穩定劑和紫外線吸收化合物,MAA 通常被稱為「微生物防曬劑」,可將紫外線能量作為熱量消散,而且不會產生多餘的氧化自由基,因此能阻止紫外線誘導的DNA損傷[7-12]

 

 

益生菌加強你的抗老力|對抗光老化

據調查,皮膚老化起因的80%就是暴露於陽光下,其中包括乾燥、皺紋和曬斑[1,2]

我們的肌膚除了透過黑色素細胞抵禦日曬,抗光老化外,肌膚的表皮微生態也擔當微生物防曬劑的角色,默默保護肌膚,降低光老化與日曬後的乾燥。

研究指出,益生菌中的短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breve[13]、乳酸桿菌(Lactobacillus johnsonii[14 ],  Lactobacillus plantarum [15])、益生元低聚醣 [16] 更能預防紫外線引起的經皮水流失、減少紅斑、防止皮膚損傷與抗光老化 

 

蓓樂膚科研小教室:

為什麼皮膚會曬黑?

 

 

益生菌加強你的防禦力|預防皮膚癌

過度曝曬除了會造成老化外,令人驚訝的,因陽光照射產生頸紋的人皮膚癌機率高出常人四倍以上[2]。根據初步的報告表明,改變的微生物組成可能在降低皮膚癌中發揮作用,使得益菌對皮膚癌組織的起到防禦作用。

其中又以使用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展新策略,例如富含特定微生物的局部抗生素、抗腫瘤與抗發炎微生物,有機會起到預防紫外線引起的皮膚癌的機率。換言之,優化表皮益生菌叢,好處不只是平衡穩定肌膚,更有預防皮膚癌的可能。

 

蓓樂膚科研小教室:

為什麼益生菌可以增加肌膚防禦力?

 

 

 

益生菌加強你的修護力|舒緩痘痘與皮膚發炎

我們的肌膚之所以會發炎長痘痘,通常是因為細菌感染所導致,因此多數抗痘產品都會強調殺菌、抗菌功能。

但其實透過平衡肌膚微生態,藉以做到「以菌攻菌」是對於肌膚更溫和的方式喔。根據實驗證實,不需要把表皮上所有的細菌殺死才是對皮膚最好的做法,更棒的方式是「優化表皮益生菌環境」,做到平衡肌膚微生態,才是真正能夠提升先天免疫系統、增強屏障功能,進而減輕異位性皮膚炎(AD)發炎症狀[ 26,27 ]

 

蓓樂膚科研小教室:

老是反覆爛痘、酒糟、脂肉性皮膚炎時更應該注意肌膚微生態?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這幾年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,臭氧層破洞逐漸擴大,也因此太陽光紫外線對我們的皮膚的傷害,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大。蓓樂膚益生美肌防曬乳特別推出獨特三重益生技術,讓每一滴都包覆著一億個美肌菌,加到防曬裡,就像是幫皮膚穿上加強抗曬力的金鐘罩唷!

 

更棒的是益生美肌防曬乳更榮獲世界頂級金獎的殊榮,等於是摘下保養界奧斯卡最高榮耀!之所以可以這麼厲害,主要是因為蓓樂膚益生美肌防曬乳,不只可以抵禦紫外線,對於我們長時間滑手機所面對的藍光,益生菌同時還能加強平衡肌膚微生態,強化面對藍光的的防禦力與修護力;同時還具有護膚功效,讓肌膚在夜間可以持續紓壓,幫助皮膚抵抗紫外線傷害與光老化!!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參考文獻:
1. Eur J Cancer. 2008 Jan;44(1):12-5
2. 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. 2012 Mar;25(2):234-42
3. Exp Dermatol. 2019 Feb;28(2):136-141.
4. Photochem Photobiol Sci. 2014 Jul;13(7):1016-24
5. Sci Rep. 2017 Feb 14;7:42129
6. Basic Microbiol. 2019 Nov;59(11):1092-1104
7. J Cosmet Dermatol. 2015 Mar;14(1):47-63.
8. J. Basic Microbiol. 2017, 57, 715–727.
9. Recent Pat Biotechnol.2014;8(3):179-93.
10. Mar. Drugs 2017, 15, 326. 
11. Mar Drugs. 2017 Oct 21;15(10):326
12. Plant Sci. 2008, 174, 278–289.
13. Mol Cell Endocrinol. 1994 Mar;99(2):C7-11
14. Dermatoendocrinol. 2009 Sep;1(5):275-9
15. Photochem Photobiol Sci. 2014 Jul;13(7):1016-24
16.Int J Food Sci Nutr. 2015;66(8):923-30
17. Sci Adv. 2018 Feb 28;4(2):eaao4502
18. Eur J Immunol. 2019 Nov;49(11):2095-2102
19. Int J Mol Sci. 2018 Oct 10;19(10):3097
20. Nat Commun . 2019 Apr 2;10(1):1492
21. 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. 2017 Jun;14(6):356-365
22. Science . 2013 Nov 22;342(6161):967-70
23. J Dermatol Sci . 2014 Dec;76(3):173-9
24. Scand J Immunol . 2006 Jun;63(6):410-9
25. J Invest Dermatol . 2009 Apr;129(4):843-50
26. JCI Insight . 2016 Jul 7;1(10):e86955
27. JCI Insight . 2018 May 3;3(9):e120608